《隐秘的角落》笛卡尔与公主的故事,你相信什么?童话还是现实?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293次 时间:2020-07-02
在《隐秘的角落》大结局中,好像一切回归了正轨,坏人伏法了,弟弟得救了,好学生过完了暑假,开始了新的学期。真相确实是观众所看到的普普、严良、老陈其实早已不在了,唯有黑化的朱朝阳活了下来,我们看到的圆满结局,不过是他童话般的臆想。在最开始诡谲的动画版片头也早已暗示了故事结局,三个小白影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整个故事要从三个孩子,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相机,去郊外爬山拍照讲起。半山腰,拍摄中的相机录下了三个孩子无邪地唱着童谣《小白船》。同时,也录下了孩子身后正在发生的一起**案......发现罪证的孩子们,做出一个铤而走险的决定:向**犯索要30万元,给普普的弟弟治病。天真的孩子没有想到,因为这个决定,有人死,有人伤。他们的人生,也将被彻底改写。《坏小孩》一书中,朱朝阳说:“在成年人眼里,小孩子永远是简单的。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小孩子诡计多端,哪怕他们自己也曾当过小孩。”纵观整部剧,真正催生朱朝阳由一个成绩优异、懂事有礼的优等生,黑化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坏小孩”的,也许并非交友不慎,而是对成人的一次次失望和愤怒。 “你们有没有特别害怕失去的东西,有的时候为了这些东西,我们会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当张东升向孩子们解释自己的**行为时,镜头转向了朱朝阳那双深思与共鸣的眼睛。朱朝阳生活在“牛奶与苍蝇”式的原生家庭里,剧中的一碗令人窒息的热牛奶和甜品上的一只死苍蝇隐喻了朱朝阳与父母的关系:前者是因为过度自我牺牲而要求孩子强制服从的爱,后者是廉价讨好与短暂温情下的怀疑与芥蒂。 朱朝阳的做法是:将牛奶一饮而尽;假装继续享用甜品。 孩子牺牲自己的感受去照顾父母的情绪,是一种父母和孩子角色的对调——这一过程被称为“亲职化”。亲职化的孩子可能有不同的性格,有服从型的、防御型的、进攻型的,也可能是混合型的。而他们的共性是**倾向。儿童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成人世界的侵害,继而产生一套趋利避害的法则。朱朝阳的黑化是“亲职化”从服从型到进攻型的转变,也是由于外在刺激而内化出的一套应对残酷世界的机制。 当朱朝阳已经能笃定地看着父亲和警察的眼睛说谎,并即兴发表“演讲”让父亲忏悔得涕泗横流时,他的情绪管理和心态控制力已相当成熟,但他缺乏一套稳定的是非观来丈量行为的后果:他会因为害怕普普被带回福利院而包庇**犯;会因为生日后的友谊回温而答应加入他们勒索张东升;会因为朱晶晶情绪激动下喊出的“爸爸说只喜欢我,不喜欢你”而起杀心。三个孩子中最不被允许“变坏”的,是朱朝阳:成绩全校第一,是母亲周春红心中唯一的骄傲,“优秀”也是他和朱晶晶抢父亲的唯一资本。正因为连一杯热好的牛奶都不能不喝,朱朝阳的犯错空间很小。当他发现自己对妹妹见死不救的把柄握在普普手中,当严良最终决定告发张东升而自己根本摘不干净的时候,他选择了背叛——通过犯更大的错,隐藏更大秘密,让自己还是家长心中那个“好孩子”。这可能也是“唯成绩论”世界里,好学生的某种“精神洁癖”。 有人质疑说,为什么要写一本“孩子到底有坏”的书?为什么要看一部“孩子是怎么变坏”的剧? “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本就是成人对“性本善”执念的衍生品。与其说作者和导演想要让人们看见“孩子到底能有多坏”,不如说,他们在提醒大众:少年与恶的距离可能更近,因为他们更接近人的原始本能,对于文明社会里的善恶是非,既不熟悉,也不熟练。也许《小白船》还是孩子们心中的童谣,却已是成人眼中的阴间歌曲。童年不一定比我们以为的更黑暗,但一定比我们以为的更复杂。当张东升和朱朝阳隔着屏幕不断问观众“是相信童话还是相信现实时”,我们都知道,“坏孩子”不相信童话。不要与魔鬼做交易,否则,要么肉体被魔鬼吃掉、要么灵魂被魔鬼吃掉。????
推荐网站
最新加入网站 TOP5
入站排行榜 TOP5
- 1.就要爱网站目录 www.912219.com -
- 2.Google(www.google.com) www.google.com -
- 3.百 度 https://www.baidu.com -
- 4.百度搜索引擎(www.baidu.com) www.baidu.com -
- 5.Google https://www.google.com.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