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东林夕亭,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点击上方『关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情感心理学#
我们先来看一个读者的留言:
『我离婚了,因为我受够了扶贫式婚姻。虽然我前夫人还不错,但是他上面毕竟还有一个婆婆,婆婆向他施压,他不敢反抗,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
虽然说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但我们终究绕不开婆婆,我跟婆婆讲道理她听不进去,我前夫更是不敢跟婆婆讲道理,到头来,一直是婆婆作威作福,不停地欺负我。
我娘家是有钱没错,我自己条件很好,赚钱很多也是事实,但是,婆婆上来就命令我扶贫,我受不了。
前夫家有个妹妹,我跟前夫结婚之后,婆婆就跟我说:“以后照顾小姑子的事,就拜托你了!”当时我看她说得那么客气,没太当回事,谁曾想她之后竟然明目张胆说:“儿媳,反正你有钱,拿出50万帮衬小姑子买房结婚!”
我提醒她:“首先,小姑子不是我女儿,我可以帮衬,但让我帮衬50万给她买房,不合理;其次,她是嫁人,不是招上门女婿,买房的事可以跟男方商量,可以他们一起买房,让我出钱不像话!”
她的回答让我意识到我跟她沟通完全是对牛弹琴:“胡说八道!没有你这个人,可以按你说的去做。但现在你嫁到我们家了,你有钱,你是嫂子,凭什么不帮衬小姑子买房?你要是想闷声发大财可以不嫁给我儿子,既然你家了,就需要帮衬我们家!”
我跟她解释不通,就去求助前夫,结果前夫在婆婆面前唯唯诺诺。虽然他明白穷人不该“我穷我有理”,但是他却不敢纠正婆婆的固有观念。
他没办法阻止婆婆欺负我,使得我一直是一个人面对婆婆,她不停地催我拿钱给小姑子买房,我不同意她就四处说我的坏话,败坏我的名声,说我不懂事,说我小气。我最后实在忍无可忍了,只好离婚!
离婚后我也有想过自己的做法是对是错,但最终我坚定认为自己没有错,因为我有理由拒绝扶贫,我没义务接受别人提出的无理要求,您觉得呢?』
东林夕亭情感建议:
上面那位读者的婚姻悲剧,根本问题在于“偏见”二字。
《社会心理学》中讲“偏见”的部分,标题很醒目:“偏见:不喜欢他人。”
这里所讲的“不喜欢他人”,源于主观认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认知,至于合理与否,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就会露出端倪。
所谓每个人都有的“好恶”,往往都存在“偏见”的成分,会喜欢自己认同的人和事,不喜欢自己不认同的人和事。很多人内心建立的"不认同"的标准,就是偏见的雏形。
就拿上面那个案例来说,婆婆对儿媳很明显有偏见,偏见的根源在于贫富的观念。穷婆婆内心存在的刻板印象是:我穷我有理,你有钱就得给我花,我是长辈,你作为晚辈必须服从我的命令。
威廉·黑兹利特说:“偏见一旦为自己找到理由,它就会从容不迫。”大家回头去看案例中那位婆婆,她就是如此,她为自己找到的理由就是自己内心的刻板印象,坚定认为我穷我有理,所以才会反反复复催着儿媳要钱。
尼采说:“任何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随时都准备好了进行报复。”案例中那位婆婆要钱不得就四处败坏儿媳的名声,就是一种报复,妄图通过报复让儿媳妥协。
这样的婆媳矛盾要想解决,必须是男人站出来发挥作用。而可悲的是,上面那位读者的丈夫是个怂包,他不敢跟婆婆对儿媳的偏见对抗,把婚姻变成了儿媳和婆婆之间的事,无解的时候,对儿媳来说也就只能离婚了。
总得来说,“穷婆婆”不该强行要求“富儿媳”扶贫,人穷也要讲道理。但现实中的婆媳关系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儿媳和婆婆都明白这些道理,自然不会出现案例中那种悲剧。
《社会心理学》中提到:相对于减少偏见而言,社会心理学家在解释偏见方面做得更为成功。因为偏见源于很多相互关联的因素,所以没有简单的纠正方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想要解决案例中那种婆媳矛盾,男人应该做的工作有两点:第一,自己要认清婆媳矛盾的根源在于婆婆对儿媳有“偏见”;第二,用解释偏见的方式跟婆婆讲道理,讲得通就继续当下的生活,讲不通就应该把婆婆和儿媳分开,自己横在中间。
对于男人来说,如果你母亲也存在案例中那位婆婆的那种问题,你还是提前多考虑下解决办法比较好,不然就算离婚了,你接下来的婚姻当中还有可能再一次上演同样的问题,你不学会解决,就会一直婚姻悲剧。
我是东林夕亭,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你觉得上面那种婆媳矛盾应该如何解决?